济宁任城区古槐街道大石桥社区:以爱为壤,筑牢社区治理成长之基

2025-08-01 来源:感知山东网 人气:

晚霞掠过古槐街道大石桥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,“阳光树”公益小课堂的窗棂间便飘出童声与笑语。这颗在老城区扎根生长的“社区之树”,既延续着古槐文脉里的守望相助,以艺术教育为枝干、以公益服务为养分,不仅破解了青少年成长难题,更在枝叶蔓延间串联起邻里情、凝聚了共治力,在邻里互动中编织出基层治理的新图景。

一、精准扎根,破解治理“梗阻力”

古槐街道大石桥社区聚焦青少年成长的“急难愁盼”,双职工家庭放学后的“监护空档”、普通家庭艺术培训的“费用门槛”、困境儿童的“资源鸿沟”,以及年轻家长与社区的“疏离感”,培训机构也缺少贴近居民的宣传平台。“阳光树”便从这些痛点发力,长出五支服务枝丫:

“课业辅导”让82%的双职工家庭告别托管焦虑,专业的教育培训机构老师与大学生志愿者接力辅导作业,全方位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;艺术创意课与非遗课堂免费开放,烧箔画、团扇制作等课程让25%的困境儿童首次接触专业艺术教育;植树节“我在城中有块田”、“小区彩绘”等实践活动,让孩子们在劳动实践中成长,更让3处老旧墙面变身“艺术长廊”;编程AI小程序沉浸式体验,激活儿童逻辑思维,直观体验科技魅力,在动手实践中埋下科学探索的种子;心理健康和体能亲子课上,在专业教练指导下,让65%的儿童体质监测数据显著提升,更加积极开朗,亲子关系更加和谐,72%的年轻家长愿意参加社区自治。

未命名_副本.jpg

二、多方扎根,凝聚共治“向心力”

“阳光树”的茁壮成长,离不开社区内外的共同浇灌。大石桥社区构建起“社区搭台+能人唱戏+商户添力+居民参与”的培育模式:社区将闲置的办公室改造成30平方米的“阳光教室”,配齐小书桌、讲台、电子屏;心理医院及心理机构的持证医师定期来社区开展“儿童心理疏导课”,10位非遗传承人轮流每月教授非遗手工体验课程;15家培训机构通过“社区合伙人”模式提供优质课程和教具教材,提升品牌认可度,实现“公益+宣传”双赢,为社区治理聚合力。

更动人的是居民的自发参与:家长轮值当“课堂安全员”,72岁的陈大爷每节小课堂都会提前来开窗通风,课后护送无家长接送的小朋友回家;孩子们用课堂上画的“和谐邻里”的漫画装点小区传达室及破损墙壁。这种共建让社区矛盾悄然减少——曾因孩子放学后打闹引发的邻里争执化解了,因停车、公共区域物品摆放等问题产生的误会和不满减少了,居民的社区融入感从去年的68%升至87%;参与“阳光树”公益小课堂的培训机构,通过活动,客户到店率提升12%,实现公益与发展双赢。

三、枝叶蔓延,绽放治理“新活力”

“阳光树”的根系早已扎进社区治理的土壤。课堂角落的“心愿收集箱”里,孩子们写道“想要体验一次播种收获的快乐”,经居民议事会讨论后,由社区协调辖区鑫诚幼儿园捐赠西瓜、茄子、黄瓜、辣椒等10种果树的种子、开垦8平米的田地为“阳光树”公益小课堂的孩子们带来“我在城中有块田”的劳动实践活动体验;年轻家长在等待小课堂下课的时间里共同参与社区协商议事,轻松化解辖区16件邻里矛盾和纠纷。

从“阳光树”公益小课堂衍生出的“桥心茶桌”,让居民在轻松氛围里协商议事——停车位不够就错峰共享,垃圾不入桶就相互监督提醒,曾经各说各理的难题,在笑语中找到了解决方案。如今的“阳光树”,已从一间课堂长成覆盖全社区的治理网络,让老城区的烟火气里,多了份互助共生的温情。

古槐浓荫下,“阳光树”的故事仍在续写。它用实践证明:基层治理的创新,未必需要宏大架构,只需从群众最实在的需求出发,以公益为桥、以真情为壤,用真诚的服务搭建平台,让社区在互助中成长,让每个居民都成为治理成果的受益者与创造者。

(供稿单位:济宁市任城区古槐街道大石桥社区 车畅)



编辑:李新茹

审核:钟德旺

1、凡本网专稿均属于感知山东网所有,转载请注明来源及感知山东网的作者姓名。

2、本网注明“来源:×××(非感知山东网)”的信息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,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。

3、因使用感知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、疏忽、合约毁坏、诽谤、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,感知山东网概不负责,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。

4、一切网民在进入感知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《网站声明》并完全同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