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以来,新泰市积极响应区域治理需求,主动参与泰安、济宁行政边界地区环境联动执法活动,以机制创新为突破口,构建起“共商、共建、共治、共享”的跨区域生态保护新格局。此次联动执法以解决边界地带环境治理痛点为核心,通过制度设计、资源整合与能力提升,为筑牢区域生态安全屏障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。
破题,行政边界的治理困境与协同需求。行政边界区域因其特殊的地理属性,长期面临环境治理的“双重挑战”。新泰市南部与济宁市接壤地带,地处多流域交汇区域,生态功能复杂且敏感,同时聚集了多个工业集聚区,产业类型多元、环境风险点密集。由于行政区划的限制,传统治理模式存在监管盲区重叠、执法标准差异、应急响应滞后等问题,导致跨界污染事件处置效率不高,环境质量改善成效受限。面对这一现状,打破行政壁垒、建立跨区域协同机制是破解治理难题的必然选择。此次与济宁方面的联动执法,正是以“区域统筹、协同共治”为导向,通过顶层设计推动治理模式从“碎片化”向“系统化”转变,实现边界地区环境治理从“被动应对”到“主动防控”的升级。
破局,三项机制构建全周期治理体系。此次联动执法活动以制度创新为核心,围绕“联合巡查、信息共享、应急联动”三大维度,构建起覆盖问题发现、处置、防控全周期的治理机制。一是联合巡查,织密立体监管网络。联合巡查机制以“全覆盖、无死角”为目标,建立“常规巡查+专项执法+随机抽查”相结合的工作模式。定期对边界线两侧重点区域开展交叉检查,聚焦关键领域,统一执法标准与流程,形成“一次检查、双向反馈、协同整改”的工作闭环。通过现场勘查、台账核查、技术监测等手段,精准识别环境风险隐患,并同步下达整改要求,避免因属地管理差异导致的执法疏漏。二是信息共享,打通数据协同脉络。以信息化平台为载体,构建跨区域环境数据“高速通道”。两地实时交换空气质量、水质监测、污染源监管等核心数据,建立动态数据库与问题台账,实现边界区域环境质量“一张图”展示、环境问题“一本账”管理。同时,依托政务微信、视频会议等渠道,搭建日常联络与会商平台,定期通报治理进展、研讨难点问题,确保对跨界环境风险的实时感知与精准研判。三是应急联动,筑牢风险防控底线。应急联动机制以“快速响应、协同处置”为原则,制定《行政边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》,建立跨区域应急处置体系。双方明确应急响应流程、职责分工与资源调配机制,在边界区域设立应急物资储备点,配备专业设备与处置力量,并定期开展联合应急演练。特别建立“首接负责制”,确保在突发环境事件中实现“接报—响应—处置”无缝衔接。这一机制有效解决了传统模式中因权属争议导致的处置延误问题,为保障边界区域生态安全提供了坚实支撑。
突破,从机制创新到治理效能的跃升。联动执法机制实施以来,环境质量改善成效显现,通过联合执法与协同管控,边界地带大气、水等关键环境要素质量逐步向好,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显著增强。同时企业环保责任意识也不断提升,跨区域执法的常态化开展,形成了强大的监管威慑力,企业主动升级污染防治设施、规范环境管理行为的积极性显著提高,形成了“要我环保”向“我要环保”的良好转变,推动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向更高水平迈进。
(来源:泰安环境微信公众号)
编辑:李新茹
审核:钟德旺
1、凡本网专稿均属于感知山东网所有,转载请注明来源及感知山东网的作者姓名。
2、本网注明“来源:×××(非感知山东网)”的信息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,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。
3、因使用感知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、疏忽、合约毁坏、诽谤、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,感知山东网概不负责,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。
4、一切网民在进入感知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《网站声明》并完全同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