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里是潍坊

2025-01-14 来源:感知山东网 人气:

  潍坊,一座镶嵌在齐鲁大地上的文化明珠,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厚重与辉煌。这里是“世界风筝之都”,也是古青州的所在地,曾位列“九州”之一,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。从古老的风筝技艺到精美的佛教造像,从珍贵的文物遗存到壮观的恐龙化石,潍坊如同一座活生生的历史博物馆,将文明的脉络娓娓道来。

  一、自然地理格局

  (一)山水林田湖草沙海兼具。潍坊市地处山东中部,市域由北向南海拔逐渐增高,由北部滨海滩涂地区、中部洪积冲积平原区、南部低山丘陵区3个地貌区及莱州湾1个海域组成,地形地貌类型多样,为暖温带季风型半湿润大陆性气候。北部滨海滩涂地区由海相沉积物和河流冲积物叠次覆盖而成,海拔在7米以下。中部洪积冲积平原区由弥河、白浪河和潍河等河流长期冲积形成,是人口和城镇空间的主要分布区域。南部低山丘陵区为泰沂山脉和崂山山脉的鲁东、鲁西两片隆起区。

  (二)地理区位条件优越。潍坊市位于山东半岛城市群中部,横跨沂沭断裂带分割的鲁东、鲁西两个板块,东邻青烟威,西接济南都市圈,南与鲁南经济带相连,北靠京津冀都市圈和环渤海经济圈,地扼山东内陆腹地通往山东半岛地区的咽喉。潍坊市辖奎文区、潍城区、坊子区、寒亭区4个区,临朐县、昌乐县2个县,代管青州市、诸城市、寿光市、安丘市、高密市、昌邑市6个县级市。市辖区内有潍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、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、潍坊综合保税区、潍坊峡山生态经济开发区、山东潍坊经济开发区5个功能区。

  二、历史文化资源

  潍坊市历史悠久,文化多元。潍坊文化集农耕文化、庭院文化、民俗文化、商贸文化、渔盐文化于一体,是中华民族多元格局中历史悠久、传承至今的区域文化类型之一。潍坊市具有众多的物质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浓郁的民俗民间文化传统,是我国北方最具代表性的汉族民俗风情区域之一。市域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,国家全域文化旅游区1个,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处,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71处,国家和省历史文化名城各1座,国有文物收藏单位藏品51.9万余件(套),联合国“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”项目2项,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6项,省级代表性项目72项,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9名、省级54名,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1个,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7个,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3个,省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6个。

  三、自然资源禀赋

  (一)土地资源。耕地999.14万亩,园地141.01万亩,林地397.83万亩,草地41.53万亩,城镇村及工矿用地474.60万亩,交通运输用地73.55万亩,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63.84万亩。

  (二)水资源。潍坊市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36.1毫米,当地水资源总量为24.55亿立方米。外调客水主要是黄河水和长江水。潍坊市人均水资源量262立方米,低于全省平均水平,约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/8,属严重缺水地区。潍坊市境内季节性水系发育发达,自西向东有小清河、弥河、白浪河、潍河、北胶莱河5条主要河流,流域面积50平方千米以上河流有102条。

  (三)海洋资源。潍坊市大陆海岸线总长158.36千米,其中自然岸线47.01千米,人工岸线83.95千米,其他岸线27.40千米;无居民海岛4个。

  (四)矿产资源。潍坊市累计发现矿产58种,其中溴、矿盐(天然卤水)和蓝宝石是优势特色资源,储量居全国首位。

  (五)野生动物资源。动植物资源丰富,潍坊市已发现陆生野生动物1960多种,其中陆生脊椎动物363种、陆生无脊椎动物1600种。属暖温带落叶林区,现有植被多为人工次生植被。共有种子植物142科502属1049种,裸子植物5科13属18种,被子植物137科489属1031种。

  四、整体发展现状

  (一)农业空间规模大,先行先试优势突出。潍坊市自古重农兴农,粮丰畜旺,渔盐丰盈,瓜果飘香,现代农业全国知名,是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。国内较早开展耕地适度规模化等土地综合整治工作,代表项目为1988年在青州市南张楼村实施的中德合作“土地整理和村庄革新”项目。截至2022年底,全市累计新建高标准农田566.69万亩,高标准农田面积占永久基本农田64.91%。全市粮食生产稳中有进,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000万亩左右,粮食总产量435.9万吨,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。

  (二)生态建设基础好,重点保护富有成效。潍坊市历史上是农业和城镇高度开发地区,天然生态空间较少。作为小流域地区,全市以水循环为主线的山地、平原和海岸带生态关联度高。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12.9%,国家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100%,近岸海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排名进入前100名,空气优良率连续两年达78%以上,PM2.5浓度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改善,2022年首次达到空气质量二级标准。建成省级以上湿地公园23处,居全省第2位。河长制、湖长制、湾长制、林长制、田长制、渔港港长制全面推行。诸城市、高密市、潍坊峡山生态经济开发区创建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。

  (三)城镇空间承载强,利用效率不断提升。城镇人口由426.7万人增长至612.9万人,城镇化率由46.96%提升至65.2%,城乡教育、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,人居环境品质明显增强。全市每万元地区生产总值地耗57.41平方米,每万元地区生产总值水耗稳定维持在22立方米左右,每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0.65tce,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。

  (四)工农产业集群化,转型发展持续推进。全市产业集群发展态势明显,全面推行“链长制”,组建产业集群6个,潍柴动力、歌尔股份等11家企业当选省级链主。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增强,实施工业企业重点技术改造项目604项。新旧动能转换步伐加快,截至2023年6月,入选省“雁阵形”产业集群17个、集群领军企业25家。海洋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,海洋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18.83%。


编辑:王志仠

审核:钟德旺

1、凡本网专稿均属于感知山东网所有,转载请注明来源及感知山东网的作者姓名。

2、本网注明“来源:×××(非感知山东网)”的信息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,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。

3、因使用感知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、疏忽、合约毁坏、诽谤、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,感知山东网概不负责,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。

4、一切网民在进入感知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《网站声明》并完全同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