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山东潍坊昌邑市深入学习实践“千村示范、万村整治”工作经验,着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,让乡村从“面子”美到“里子”。
村庄共美共赏 人居环境映出“靓面子”
夜幕降临,步入昌邑市柳疃镇东陈村,造型各异的彩灯将街道装点得流光溢彩,吸引了不少群众前来赏灯逛街、打卡拍照。
“村的东侧就是美丽的小龙河景观带,我们立足这一资源优势,按照村景融合、因地设景的思路,规划了‘东陈梅园’‘龙溪湿地’等‘微景观’,不仅刷新了村庄颜值,还成了周围村庄和镇区人们休闲观赏的打卡地。”东陈村党支部书记陈盛超说。
东陈村的美丽蝶变,是昌邑推进人居环境整治的一个缩影。该市从优化乡村人居环境入手,制定《昌邑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(2021-2025年)》,统筹把握、协同推进村容村貌提升、农村垃圾治理、厕所“革命”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、“美丽庭院”创建等工作,探索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“昌邑模式”,不断优化农村人居环境。与此同时,依托村大喇叭、微信群等平台宣传政策,开展美丽庭院、卫生标兵评选,组织进行积分兑换、互查互评等系列活动,让人民群众变“旁观者”为“主人翁”。
清垃圾、修村路、建公园……近几年,昌邑市共修建排水设施2.2万米,硬化美化村内道路3.5万米,村庄全部安装饮用水净化设施,人口超过300人的村庄建设了功能完备的公厕,95%的村庄完成改厕工作,让乡村基础设施不断“焕新升级”。
乡村宜居宜业 文明乡风托起“好日子”
乡村之美,不仅要美在“皮”,更要美在“骨”。
“东利渔村自古盛产食盐,因获利于渔盐,故名曰‘利渔’……”在昌邑市龙池镇东利渔村村史馆,村民徐安国正在给孩子们讲述村里的历史。
乡村振兴既要塑形,也要铸魂。为丰富村民业余生活,留住记忆中的乡愁、东利渔村投资30万元建设村史馆,并以文化活动中心为平台,积极开展各类文体活动。2023年东利渔村被山东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评为“省级文明村镇”。
塑形铸魂,最是文化能致远。围子街道孙斜村围绕“一月一主题 一月一村晚”,“嘹亮村歌”让村民唱响“文化盛宴”;龙池镇马渠村充分盘活红色资源,整合“马渠村史馆”等15处展馆,打响“红色马渠”品牌;在围子街道仓街篮球公园举办了山东省首届和美乡村篮球赛,今年昌邑的“村BA”活力也在不断蒸腾……
在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日臻完善的同时,文明乡风也日益浸润人们的心田。该市共创建省级和美乡村示范村39个,潍坊市级和美乡村示范镇6个、和美乡村示范村160个,93%的村庄达到县级和美乡村创建标准,推动沃野乡村实现和美蝶变。
农民富裕富足 特色产业鼓起“钱袋子”
“咱村的永安洼牌西红柿生长在弱盐碱、沙土土壤,皮薄、沙瓤、香甜、口味独特,欢迎大家来品尝、采摘……”在都昌街道西永安村,党支部书记马增亮正在大棚内面对镜头介绍村里的西红柿产品。
一根网线、一块屏幕、一部手机,打通农产品“出村路”,成为农民致富“新农具”。直播带货已不是网红、年轻人的专利,更多的村党支部书记、致富带头人纷纷加入网络直播的大军,让农产品搭上“云快车”。与此同时,昌邑市农业农村局适时组织的直播主播培训,每年培训数百人,为网络直播带货注入新的动力。
“我们紧紧抓住产业振兴这个根基,积极融入农综区建设,大力促进粮食、蔬菜、果品、中药材等特色农业与第三产业深度融合,加快发展休闲度假、旅游观光、研学康养、科普教育、农耕体验等新业态,把单一产业变成‘多元经济’,为促进农民致富增收、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。”昌邑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闫文志说。
乡村要振兴,产业必振兴。目前,该市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达到8家、农业产业化示范联合体达到9家、乡土产业名品村达到38个。“三品一标”农产品达到128个,“昌邑大姜”“山阳大梨”“昌邑鸡蛋”“昌邑白鹭鸭”“昌邑鲜牛奶”入选全国名特新农产品名录。
编辑:李新茹
审核:钟德旺
1、凡本网专稿均属于感知山东网所有,转载请注明来源及感知山东网的作者姓名。
2、本网注明“来源:×××(非感知山东网)”的信息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,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。
3、因使用感知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、疏忽、合约毁坏、诽谤、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,感知山东网概不负责,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。
4、一切网民在进入感知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《网站声明》并完全同意。